发布日期:2025-04-12 22:16 点击次数:151 |
步入新天钢工业旅游景区,驻足欣赏钢渣制成的艺术品;走进成都市东郊记忆园区,“打卡”非遗皮影数字艺术光影秀、火车头非遗市集;深入牛奶工厂证券如何使用杠杆,近距离了解一杯奶的制作全流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去感受工业和旅游跨界融合的“新风景”。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种将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旅游形式,工业旅游既是工业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也丰富了旅游内容的品类,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工业旅游多点开花
机器人“小柒”在前台实时答疑解惑;银河通用机器人在进行药店无人值守场景演示;优必选的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在执行分拣作业展示……走进位于北京经开区的“机器人大世界”,游客们纷纷打卡拍照、与机器人互动。
“作为北京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机器人大世界’向公众集中展示了机器人产业技术趋势和应用场景,让游客可以沉浸式地感受机器人创新的活力,这里的日接待量最高可达200多人。”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玲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未来他们将进一步开放科普教育体验中心,并在展览馆旁设立机器人餐厅、主题酒店等,让游客拥有更加多元的旅游体验。
在北京经开区,从打卡空天城堡科普研学基地,到走进小米汽车工厂感受智能制造的“黑科技”,再到进入蓝箭航天北京研发中心,动手操作真实的火箭零部件……工业旅游正在悄然兴起,让“工业硬实力”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经开区将依托现有的超过100个工业科技旅游点位,计划推出多个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线路。
在青岛市,青岛啤酒博物馆让“老厂房”变成了当地旅游“新地标”,每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60万人次。在这里,游客可以同时参观青岛啤酒百年前的整套酿酒工序设备和现代化的智慧“灯塔工厂”,古今生产线展现出工业科技的变迁。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文旅业态的创新,我们正充分保护、利用、开发工业遗产。”青岛啤酒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博物馆的陈列品,如1896年的西门子电机、1903年的糖化锅、古老的发酵池等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资源。此外,博物馆还深挖啤酒文化内涵,跨界联合打造了覆盖生活礼品、休闲食品等近20个产品大类超500款产品,如啤酒花系列护肤美妆产品、“啤言啤语”生活潮物系列,让工业文物“活起来”。
据记者了解,目前多地正积极推动工业遗址的旅游活化利用、工业科技的旅游沉浸体验和工业生产的旅游场景展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先后公布两批共122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六批共232家国家级工业遗产,10家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地方支持举措接连出台
工业旅游“多点开花”的同时,系列政策部署正持续发力。
今年2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特征初步显现,新培育5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0个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和一批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试点示范基地。到2029年,北京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城市和重要工业旅游目的地,工业旅游发展水平、国家级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实施方案》还提出,聚力打造先进智造深度体验游、南箭北星科学探秘游、老工业焕新复兴游、工业潮流创意游、智驾品鉴山水休闲游等五条精品线路,引领现象级潮玩新体验。
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经开区将用好京津冀、亦庄新城科技和文旅资源,推动工业科技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
不仅是北京,上海也在今年2月印发了《全面推动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将工业旅游提升至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并明确提出推动上海工业博物馆建设。此外,山东提出将培育山东特色工业旅游品牌,推进“知名景区+工业旅游企业”模式。
与此同时,多地还明确借助新兴技术打造升级工业旅游新体验。例如,上海提出集成运用大模型、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用科技提升文化产品表现力传播力感染力。湖南明确,通过数字科技赋能,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以5G技术为基础,融入3D电影、4D成像、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新场景。
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城融合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陈伟看来,工业旅游是二产与三产融合的重要领域,是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具有“工业科普”的社会价值。
陈伟同时表示,当前各地加快推进工业旅游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举措之一,对于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一方面使得老厂房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也对保护工业文明、留存城市记忆、促进城市更新起到了一举多得的积极作用。
需做好差异化特色化布局
受访专家表示,工业旅游作为一类新兴的文旅项目,逐渐获得青睐。但整体来看,当前工业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提升空间。
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韩晗表示,部分工业旅游特别是工业遗产改造的旅游项目,缺乏前瞻性的规划,规划中没有提供综合性的设施以及富裕的预案空间,若只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进行旅游规划,很难带来持续性的经济效益。
陈伟也表示,目前很多工业旅游项目的策划在内涵挖掘、与所在城市文化融合、科技应用、新业态培育等方面存在不足,同时一些工业旅游项目往往缺乏流量支撑,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
加强顶层规划、做好差异化设计是重要着力点。陈伟建议,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循序渐进开发,避免“摊子铺得太大”“园区建设千篇一律”,同时加强国家层面的指导,搭建有效的同业交流平台,加速经验传播。
“工业旅游抓住发展机遇期的同时,也离不开打政策组合拳。”韩晗说,由于工业旅游涉及文化、旅游、工业、景区规划等多个方面,需要多方协同,探索打造标杆性项目,避免项目间同质化竞争。
工业旅游也离不开运营的作用以及重视IP打造。“由于一些工业企业对于旅游开发并不专业,了解受众需求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孙玲建议,旅游开发方可与专业研学基地和旅行社进行合作,来较快补足运营方面的不足,积累相关经验。
陈伟说,工业旅游具有自身特性,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文化旅游项目,这方面的运营团队和人才严重短缺,导致运营能力普遍不足。未来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开放工业旅游资源,优化营商环境证券如何使用杠杆,激发和保护民营资本投资和参与热情,真正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